富邦保險


離開朝九晚五的溫室職場拒絕當青蛙,

選擇學習外匯交易當個外匯操盤手,我從來沒有後悔過。

努力鍛鍊外匯交易,財富自由是遲早的夢想實現。

從外匯白痴到熟悉外匯行情,外匯報價..

等外匯國際新聞與外匯專業知識,真的要感恩外匯交易課程。

這段日子在老師提點下賺跟日本有關的外匯錢!

誰會料到國際經濟新聞也讓我獲利呢?!

想決心『鍛鍊』外匯交易的朋友要好好把握!

還在觀望懷疑的眾多朋友,我只能說『機緣』讓你遇到了,

『機緣』是來鍛鍊你?讓你再也不走錯路?還是讓你又陷入『歸零』呢?

傳密給你!>>點此訂閱最新商機!



生態經濟大未來



商品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bookmoney/products/0010167916

商品訊息功能:

商品訊息描述:



我期待有一天統計學家在估算國家財富時,能將「環境耗損」這個項目加進去。我們將會發現,GNP的數字一直在騙人。──亞瑟.柏恩斯,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

所謂真正的現代化,便是透過許多「中間人」和無數個小巧器具,來把人和土地隔離開來。人類和土地的關係變得毫不重要;土地只不過是城市和城市之間,用來栽種穀物的空間而已。——里奧帕德,美國生態保育之父

今日有關財富的統計,大多是根據國民生產毛額(GNP)或國內生產毛額(GDP)而來,許多經濟學家甚至認為,可以不受自然資源的限制而創造出未來的財富。而且人們一向認為,生態與經濟發展是難以兼顧的。這本書正是要設法打破這樣的迷思。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例子證實,生態的考量不會損害經濟發展。例如在一九七0年代,石油業者極力反對停用含鉛汽油,宣稱無鉛汽油的成本過高,而且鉛對於人體和環境的影響尚待證實。時至今日,無鉛汽油的實質價格已經比當年的含鉛汽油要便宜,而且無損於經濟發展。另外,像是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合物,其禁用也是歷經了類似的奮鬥過程。

上述例子說明了,生態和經濟發展是可以兼顧的——只要生態學、經濟學和科技發展能夠攜手合作,不僅可以改善環境,也不會危害經濟。

這本書對於當代的生態經濟學,做了全面而完整的介紹;也對於目前生態問題及其解決之道,提出一針見血的看法。



富蘭克林坦伯頓成長基金商品訊息簡述:



前言
生態學與經濟學:從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

本書作者戴維森乃是受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之託,遠赴中非薩伊的一個偏遠熱帶村莊。由於當地民眾的生活極度仰賴自然資源,因此貨幣對村民來說,並非重要到不可或缺的程度。歷經長途跋涉,捨棄舒適的生活,戴維森從幅員廣大、生活富裕、科技高度發展的美國,來到了這荒僻小鎮。對於美國人而言,這趟薩伊之行可能只是一場「熱帶地區露營活動」,用不了多久時間就可以返家,但對於戴維森來說,這可不是一次週末出遊而已,因為他所參與的是由美國所發起的一項大型試驗,試圖以較長的時間來探索世界的各個不同角落。由於這項計畫,戴維森突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活著的目標不再是鎮日汲汲營營於獲利與財富,而是利用手邊隨手可得的資源來維繫生活所需。

儘管企業帝國、財富與戰爭不斷更迭消長,人口數量持續增長,科技也不斷創新,但對於世上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唯一的目標只是期盼能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求得生存而已。即便是在科技快速進步、財富迅速累積的今天,但求溫飽,仍是全球多達四五十億貧窮人口的首要目標。而且就算是人類農耕經驗與文明發展至今已有一萬至一萬兩千年的歷史,但這個求生存的根本目標還是沒有改變。對於全球大多數地方而言,人們一直是在生存邊緣掙扎,而為達成這個目標,他們只得緊緊依賴當地資源。

對於富裕的西方民主國家而言,這樣的議題似乎遙不可及,然而即便是在這些先進國家裏,財富的累積也是比較晚近才開始的;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從生活基本所需轉為富裕所伴隨而來的自由,和掙扎求生之間往往也是一線之隔而已。本書是站在文化與生存的角度,帶領我們探索在城市中被遺棄的人類生活方式。至於我,最近以一種非常有趣的方式領悟了這本書的主旨。

無意之間,我突然想起一張多年前被塞進抽屜裏的股票憑證,由於這張股票毫無價值,因此我壓根忘了它。股票是我父親的,也是他僅有的一張;在他繼承祖母位於南緬因州的農場時,一併繼承了這張股票。祖母的整個家族在這座農場上定居了超過兩百五十年,但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現代經濟衝擊下,這塊祖產如今顯得荒廢無用,至少就作為一個農場而言。祖母那邊的親戚向來便把經營農場所得的一點積蓄存入當地銀行,直到一九二九年那家銀行倒閉為止。幾年後,銀行再度重建,並分發新股票以稍事補償客戶先前所蒙受的損失。事隔將近六十年後,新銀行轉型為新英格蘭銀行(Bank of New England)的一個分行,而股票經過分割也越積越多,然而不幸的是,這家銀行竟然在雷根時期銀行業一片蕭條中關門大吉,而股票又變得一文不值。換句話說,祖母家族在南緬因州廣達一百六十英畝的農地上辛勤耕耘近三百年後,最後的總收益竟二度歸零。由此可知,即便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於經濟條件的變動,也因此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土地所滋長出來的食物往往也是僅夠溫飽而已。

雖然經濟與科技的擴張,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為新英格蘭地區自給自足式的農業生活劃下句點,但也同時在後半葉轉而對環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這當中的關鍵便是一九四五年在新墨西哥州阿拉摩哥多(Alamogordo)附近所進行的首次核武試爆。在此後的將近二十年間,諸如此類的核武測試不斷進行,而新證據也顯示,核武的放射性殘餘物質將持續造成全球性污染,並危及空氣、土地、水源品質,傷害鳥類、魚類和人類健康。然而,即便是在核武測試對於全球環境影響重大廣受各界關心,並終於在一九六二年達成協議將之轉移至地表之下(中國和法國除外)的同時,又出現了另一種與核武一樣對全球環境同具威脅性的物質,也就是不易分解的氯化碳氫化合物,可見於DDT等農業用殺蟲劑。而為了抑制污染持續惡化,美國政府又花了十年功夫才得以禁絕大部分DDT的使用。其後,斯克里普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季林(Charles David Keeling)又提出另一項驚人數據,指出石化燃料(fossil fuels)的燃燒已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到了一九七○年,大家已對大氣層的改變將影響全球氣候的現象表示嚴重關切。環境議題在剎那間躍上政治舞台,而種種限制人類活動的法令規章也在全球全面展開。至此,經濟學和生態學不但已不可分割,而且還被捲進一場高風險的政治遊戲之中,賭注是人類的生活環境與未來。

戴維森透過清晰易懂的語彙,為大家詳細說明這場遊戲的規則。他認為值此文明演進的關鍵時刻,人類亟需對於人權有一番全新的體會,包括追求新鮮空氣、潔淨飲用水,以及住得安心並能取得乾淨、對身體無害的食物等權利。雖然戴維森在撰寫本書時,正值民主資本主義全面席捲那些人權不彰的國家,而俄羅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印尼和其他許多國家也在公元二○○○年陷入亂局,但他還是提出了經濟學的核心原則,提醒我們無論是經濟制度、政府或人類本質,均不存在一套自然法則,能確保人類社會得以演進到穩定階段,或至少是可忍受的程度。不管是自由市場、人類的貪婪本性,以及美其名可選擇政治領袖的投票權,都無法以其個別或集體的力量,造就出一個足以捍衛基本公共需求的政府。人民還需要更多、更多的權利,包括透過全民共識來限定政府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種種法規。

政府的核心任務便在保障個人利益免於受到潛在傷害,同時捍衛公眾利益免於遭受人口激增、科技的過度擴張,以及人類不斷延伸的欲望所侵害。但是由於全球暖化效應持續惡化、生物滅絕加速、以及貧窮和人間慘劇不斷增加,我們全球六十億人,在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免於惡化方面,確實是失敗了。這場災難可說無可避免,因為我們的世界早已歷經了從無到有、從自然資源遠超過人類所需而銳減到不敷需求等重大改變。我們現在還有可能把一隻腫脹的全球化大腳,重新塞進地球生態圈的小鞋裏嗎?戴維森樂觀地表示:當然可以,但前提是我們不再否認診斷結果,並開始接受治療,同時利用生態學與經濟學所提供的工具,來為今日與明日環境所面臨的挑戰找出可行的解決之道。

為能重新適應環境,我們還必須承認部分引伸自生態學觀點的新規則,來為政治行為和經濟制度設定界線。而這樣的轉變正是本書的核心:亦即在資源嚴重匱乏的壓力下,有必要在經濟和政治體系之中,摻入部分科學事實,加上一些生態法則來逐步限制人類活動。經濟學和政府機構能夠完全無視於全球資源有限,而專注於發展其目標的階段早已過去,如今的焦點已驟然轉至生態學上。這場轉變來得既快又急,因為我們已經體認到,我們正在處理的是先前受到忽略但卻攸關全地球的重要議題。突然間,在這個廣大到足以調和任何嘗試與錯誤的世界裏,長期位居主宰地位的政治和經濟法則,竟變成調控人類以適應「有限的地球」的重要工具。生態法則也忽然間具備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力與政治力,而長久以來受到珍視的經濟學假設以及緩和政治和政府間衝突的妥協方案也宣告失效。就連向來深獲商業與經濟體系看重的高貼現率(discount rate)所隱含的意義,也清楚成為導致生物和經濟資源嚴重匱乏的罪魁禍首。

這沉重的一擊,力道強勁到足以使人渾身麻木而且幾乎無法想像,但是在以前,當人類習性變化緩慢之時,不但商業世界可能會對這股力量全盤否認,就連政府和學院派經濟學也是如此。所幸環境轉變之快,已迫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這個新世界的現實,並將保護地球資源視為己任。誠如戴維森所言,我們並非要探討怎麼做或做什麼,而是設法找出在思考新世界資源有限、成長快速以及慾望無限等現象時所需的工具。雖然最好的工具可能就是公平原則和賴以生存的食物,但對於全球數十億人口而言,他們還期望能得到更多更多資源。透過謹慎的措辭,艾瑞克.戴維森告訴我們如何盡力做到最好的境界。

喬治.伍德威爾(George M. Woodwell)博士是享譽國際的生態學家,林洞研究中心的創辦人兼主席,同時還創辦了自然資源保護協會(Truste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以及環境保護基金(Environment Defense Fund)等組織。




生態經濟大未來

商品網址: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bookmoney/products/0010167916




四四三三排行 24hr限殺商品 每日更新!!D595A33F72718C3C
arrow
arrow

    zvdv3dp13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